几年前,曾经去嘉兴桐乡的乌镇西栅景区游玩,在景区内漫步的时候,看到长廊上介绍古代乌镇的船只知识,当时比较好奇,就拍摄了一部分图片,如今就把这些图片的内容摘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对古代船只也有初步的了解:
乌镇舟船文化知识长廊介绍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六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全长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做出巨大的贡献。
乌镇处于大运河南端,穿镇而过的古运河哺育了乌镇年的灿烂文化。
史料有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声喧腾,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河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盛唐时期,乌镇由十万百姓聚居于此,作为当时唯一交通工具的江南舟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船舶的形态、功能、等级、容积和用途等衍生多变,穿梭于镇内镇外的百舸千舟,成为江南水域别致的水上景观,亦形成了乌镇独特的舟船文化。
本长廊以图文介绍展示乌镇地区常见的舟船,时代变迁,有的船只已经走入了历史,但很多船仍在发挥千百年来的作用,了解它们,也是了解乌镇悠久历史的一页。
1、黄鸭船
船体较小,单桨无橹,常用手划桨,亦见脚划,主要用于水面牧鸭,也有用作鸬鹚捕鱼、水上交易和捞猪草等,为便捷灵活之生产用船。
2、彩船
亦称灯船或者书舫,装潢考究,内舱宽适,顶置木棚,并装有舷窗纱帘,为饮酒赏景、吟诗作画、泛舟唱游之所。
旧时也常做娼船之用,大凡空船时船梢挂一红灯,接客后则灭灯远行,泊于僻静之处。
3、渔船
水乡渔业用船,种类繁多,活跃于当地内河湖泊港湾,常见有撒网船、拖网船、鸬鹚船、虾笼船和耙螺蛳等。
船体轻巧,行走灵活,后舱为炊眠之所,以芦扉遮盖以挡风雨,前舱底部有一小孔,有木塞启闭,可蓄活水以养鱼虾。
4、农船
本地农民自备手摇船,用于进市购物、走亲戚、捻河泥、运送桑叶、粮食、蚕茧等,通常设前舱、中舱和后舱,前后舱分别铺有舱板,中舱上空以便置物,船顶置蓬或无蓬,船体有小孔直通河中,为插入船篙固定船位所用。
5、漕船
又名漕舶,古时专为皇家运送粮食、官监、贡品等货物之官家运输船,船体阔大,内舱宽深,舱下常设夹层,用于夹带私物,漕船因吃水深沉,航程遥远,多架有风帆,故无法进入内河,常见于乌镇镇外京杭大运河上。
6、踏白船
民间水上竞技船,也称踏板船,双橹八桨,船型修长,号令一发,十数名壮汉齐心发力,船上擂鼓咚咚,铜锣铛铛,船如疾箭,你追我赶,犁起白浪翻飞,气壮山河,岸边观者如潮,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
7、拳船
专用于武术表演,清明时节,本地百姓为祈蚕茧丰收,水陆狂欢以度,一般用双船合并跳板平铺为场,武师在上单打对练,如履平地,拳船表演以拳术为主,亦表演枪刀棍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8、高竿船
又名蚕花船,四月春蚕开饲前,乌镇香市繁华,众多演艺目不暇接,此船为祈蚕花茂盛而设,大船或两船合并,固定于河面,上竖一高竿,下置石臼固定,演者攀杆顶模仿蚕形态上下翻飞腾跃,为当地民间绝技也。
9、渡船
船头平宽,船中设统舱站客置物,用于两岸驳渡,按河面开阔不同,渡船可分人渡与自渡,人渡船设于较宽河面及要道,有渡工摇橹往返,自渡船则置于小港湾,船首尾系索,需渡者自行牵引乘坐,故亦称扯渡船。
10、商船
运输生活品用船,俗称生意船,船体大小适中,两侧边沿较宽,船工行走于上撑篙助行,一般为双层平底结构,设有多个船舱,以分装货物,减少漏损,装有可起落风帆,河面开阔时杨帆乘风。
上述10种船只,就是古代乌镇地区常见的船只类型。
就21世纪的今天来说,上述大部分船只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被淘汰了。
但是,还是有一种船只,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乌镇景区的河道中使用,你知道这个船的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