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王朝更迭现象是非常频繁的,尤其是谋朝篡位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正如三国演义中汉献帝的禅让让一样,要给曹丕等人准备一系列的东西,双方的做作达到了极致,但双方却依旧要做出无比神圣的模样,简直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谋朝篡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必备的过程,那就是所谓的加九锡。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有了这个举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此人要篡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问题来了,九锡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成为了篡位的象征?
根据历史记载,早从西周制定礼法以来,统治者就开始强调名正言顺。正如孔老夫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从那个时候开始,每一个人都格外的强调名声要强调荣誉。
也正因为如此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制度以后,就不断的强调皇帝御赐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汉武大帝这部剧,里面就有汉景帝和卫绾的交流。其中就提到了皇帝赐宝剑给大臣,这是莫大的荣誉,是传家之宝。
事实上,据历史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就着重强调皇帝的御赐之物,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可以带给大臣无上的恩宠,甚至还可以代表某种权力。例如面对皇帝的御赐之物,哪怕是贵为宰相,也不得不对其跪拜,这就是权力。
当然了,这些东西和九锡还没有完全有勾连,一直要等到汉朝末期王莽上台的时候,九锡的概念才真正出现。
根据当时的记载,王莽非常的喜欢上古周礼记载的东西,所以他一切言行举止必然想要在周礼中找到规矩。例如,当时全天下的人希望他能够成为代皇帝的时候,他就找到了周礼中的说法,人臣之最莫过加九命。所以往往就将九这个词引用,同时又结合了皇帝的御赐之物,所以就发明了九锡,也被称之为九种御赐之物。
当时的说法是大概这几种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jù)鬯(chàng)。
这有点类似于九九归一的感觉,让皇帝将九种最大的恩宠赐予一个大臣,然后这位大臣就可以无限的接近于皇帝,只差临门一脚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说,王莽就是被民选为皇帝的,大家都希望他突破这层窗户。但是往往是一个很迂腐的人,他不希望直接成为帝王,于是就利用各种礼仪,来让他从大臣到皇帝的转折变得更加华丽。
所以,九锡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跳板,从大臣到皇帝的跳板。这就使得这个词一开始就充满着邪恶性。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王莽的行为极其恶劣,但是他创造的这个词却给无数人看到了一种希望。那就是,过去人们奋斗一辈子都只能成为一人之下的存在,而且面对皇族还要退避三舍。可是往往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可能,一人之下其实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只要达到那个境界,就可以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这就使得后来很多的权臣开始拼命的朝这个目标奋斗。
理论上来说,朝这个目标奋斗到也没什么,毕竟只要不真的像王莽一样戳破那层窗户纸,大家还是好君臣。例如像诸葛亮的态度就很明确,如果真的能够北伐收复中原,大家一起进九锡那也没什么。
可是这东西偏偏上瘾,正如那句话所说,权力是海洛因,只要沾染了就无法戒掉,而且瘾还越来越大。既然有能力奋斗到九锡的地步,那么为什么不能临门一脚呢?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越想越气,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权臣的思想。
所以在之后的历史中,曹操为魏王受九锡,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孙权被曹魏授九锡,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南朝四朝开国皇帝皆授九锡。李渊和王世充从隋朝接受九锡。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这东西就像毒品一样,吸引了太多的人,结果大家把这个荣誉彻底给搞臭了,弄成了一个谋朝篡位的标配。
因此后代帝王只要读点资治通鉴,脑子不糊涂就能明白这东西绝对不能给大臣,除非自己已经成为了傀儡皇帝,除非自己想拱手让出天下。
所以,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地积累了经验,只要看到有人谋求这一位置,就会认为他想要篡位了,这不仅仅是这种行为,本身的含义就不正当,还要加上后来人前赴后继的实践,把名声给搞臭了,于是就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概念。
但事实上,当我们真的客观地回看这一行为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些感触的。就以民选皇帝王莽为例,人家虽然是想拿这一举动来篡位,但他是万众推选的人物,只不过在这过程中找了一个不生硬的转折方式。但后来的统治者却基本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知道王莽的榜样就在那里,王莽发明的这个词就很不错,所以一门心思奋斗,一往无前不退缩。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一些东西在发明之初,其好坏真的不取决于发明者,全靠后来的使用者。也难怪学者会反复向我们强调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当时当地的选择。仅仅从授九锡这一点来看,还真是如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