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外伸钢筋错位
下柱外伸钢筋甩出柱顶,由于设计要求的位置偏离过大,导致其与上柱钢筋无法搭接。
(1)钢筋安装时应采用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在柱外伸部分至少设1道定位箍筋,在混凝土浇筑前复查1次。
(2)注意在浇筑操作过程中,尽量不碰撞钢筋;浇捣过程中派专人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校核改正。
板钢筋位移
上部钢筋网片向构件中部下沉(或下落),保护层厚度未达到规范要求。
(1)制作钢筋支架,当板面受力筋和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10?mm时应采用马凳作支架,支架应与被支撑的钢筋绑扎牢固,支架间距满足要求,且马凳底部应有防锈措施。
(2)使用定型预制保护层垫块,垫块厚度、强度和设置间距必须满足要求。
(3)通过在阳台、雨篷等现浇板的负弯矩筋下设置间距不大于?mm钢筋保护层垫块或支撑,保证钢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
(4)浇筑板面混凝土时,应架设跳板供施工人员行走,避免因踩踏造成上部钢筋网片下沉。
梁、柱核心区箍筋不符合要求
箍筋数量不足,间距过大。
(1)根据构件图纸(标准图集)配筋要求,预先计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在绑扎钢筋时作为控制钢筋数量和间距的依据。
(2)在绑扎加密区箍筋时,可从梁柱中心线向两端划线,第1道箍筋距构件边缘的起始距离宜为50?mm。
(3)如钢筋绑扎成钢筋骨架后安装,对核芯区箍筋间距和数量进行复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核心区箍筋设置要求。
机械连接方式不符合要求
受力钢筋接头位置错误,钢筋轴线不垂直于钢筋切口端面,端头挠曲或呈马蹄形,接头外观质量差。
(1)钢筋接头宜在受力较小处设置,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受力钢筋接头宜相互错开。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距离不得小于10倍钢筋直径;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2)加工钢筋的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后上岗,施工前须进行工艺检验,应对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进行检查。
(3)钢筋端部应先调直后下料,切勿用刀片式切割机或氧气切割,宜采用砂轮切割机。钢筋切口断面与钢筋轴线应相互垂直,端头不得挠曲或呈马蹄形。
(4)钢筋套丝后丝扣要及时带上保护套,以防碰伤和生锈;钢套筒应用塑料盖封口,以保持内部洁净、干燥、无锈蚀。
(5)采用带肋钢筋套筒径向挤压连接时,在插入钢筋套筒前要做好标注,以防压空,确保接头长度;被连接钢筋的轴心与套筒轴心应保持同一轴线,防止偏心和弯折。
(6)安装螺纹接头后,应使用专用扭矩扳手校核拧紧扭力矩,并抽查拧紧扭矩值,对接头应全数进行外观质量检查,接头丝扣完整,丝扣外露2~3扣。
来源
建筑工人、建筑技术杂志社
版权
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往期精选●●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总结!施工过程要做的检测试验项目
钢筋混凝土施工时这样控制,几乎不会产生结构裂缝
混凝土强度不足,原因竟然如此简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