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写了自己的家乡绍兴,那么有几个人肯定是不得不提的。所以,先说谁呢?要不就是校训中的两位先生吧。
在“绍兴·印象”的第一章中曾经提到,绍兴一中是我的母校,其校训是“求真”与“立人”。求真的提出者便是蔡元培先生,而立人的提出者则是鲁迅先生。
两位大家
01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绍兴名士中最重量级的人物之一了。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是泰山北斗,一个读过书的人,要是说不认识鲁迅先生,那定然是要遭人耻笑的。作为新时代的先驱者,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笔批判着敌人,用他独特的思想指引人们去抗争。
鲁迅先生的诸多奇闻轶事和他写下的那些文章自然轮不到我来叙述或是评判,这点我也有自知之明,毕竟我一来与先生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要是胡乱说些什么恐怕只会贻笑大方。
还记得他吗?
于是乎真要说说鲁迅先生的话,我也只能说一下鲁迅先生通过他那犀利的文字教会了我些什么了吧!
鲁迅先生的诸多文字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最准确的写照之一了吧!即使在那个那样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依旧没有停止斗争,他弃医从文,用尖锐的文字批判现实,用坚定的意志同那个腐朽的时代抗争,他不畏惧别人的指责,他用自己的操守为当时摇摇欲坠的中华点燃了一盏前行的明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坚定献身的人。
鲁迅先生用他的满腔热血,用他激昂的文字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他的诸多文章,即使如今看来也颇有意义。鲁迅先生教会我的,是让我坚守自己的原则,是让我在逆境中也永远保持自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或许鲁迅先生自己也并没有想到,他自己也成为了这样的“脊梁”。
02蔡元培先生
年,鲁迅被某老乡拉到教育部任职,而拉他过去的这位,是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每次看到这样的桥段,都有一种看神仙打架的爽快感。
最一开始听说蔡元培,是在小学的历史课上,一本名叫《山阴名士》的书。老师讲到蔡元培时,也会很自豪地说,这个学校就是蔡元培参与建立的。
真正被他所打动,是在高中之时,了解到他曾在北大指点江山:
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当时,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教学,甚至为他伪造了学历;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邀徐悲鸿,徐从日本东京返回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年,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
这一切,背后是他的教育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在北大演讲
我相信一种思想能够流传后世,不只是被提出,更在于被践行。当时,女性还无法进入大学,学校的考核反馈体系还未建立,读书卖于帝王家的制度才刚刚结束。当蔡元培因政治环境而拒绝出任北大校长之时,师生及家长集体请愿邀其就职,这一份威望,是蔡元培一次次打破陈规的行动建立起来的。
他的另一句话,也许不是最为震撼的,但却是我受用最多的: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学问家之人格?
在我还挺小的时候,我把它当成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借口。甚至有时算不上涉猎知识,只是想看看课外书。
后来年龄渐长,就理解了涉猎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不断付诸行动,不只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是只有行动才有切身体会,也才是知识更进一步的跳板。否则,只是在享受获取信息而已,这也是“知识付费”的弊端吧。
在之后,感觉所谓人格,大概是一种角色和与之相称的标准。就像骑士人格有骑士美德可以遵循,君子人格也有其内在要求一样。学问家之人格,应该是乐于探索者,探索知识的目的,就是知识本身。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是前文中所提两句话的前面三句,大概能印证我的猜想。似乎……也是蔡元培先生在讽刺当代的许多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