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魏翔/文城市GDP既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城市存量资本的体现,代表了城市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结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存量和经济实力,城市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会失去吸聚人才、资本和技术的资格。从这个角度说,只有跨过了一定的GDP门槛的城市,才有"抢人"的必要。
基于这个原因,今年前三季度城市GDP排名,再次受到瞩目。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未来的人才,都想知道,哪些城市拿到了决赛入场券,哪些城市跨进了"抢人"起跑线?
但是,即便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锦标夺魁,还要看对"体力"和速度的策动力。只有具备了这种策动力,才能将之前的强大存量转化为持续增量。在这里,策动力就是城市对全新技术和前沿科技的需求吸聚能力。
观察今年的城市GDP排名非常重要,可以从中找到合格的参赛选手;甄别今年的城市新技术策动力,更为重要,可以从中找到未来的种子选手。
经济存量竞争:城市竞赛的起点
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因此今年前三季度GDP排名十分重要,可以看出城市疫后的经济反弹能力,评估城市经济存量的底色。排名靠前、具备了争夺城市锦标赛决赛资格的选手,不出下表之右。
表年前三季度中国城市GDP排序
表1显示,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从经济发展圈层来看,城市经济的优势存量就是"一线两圈层":四个一线城市和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并且,展现出最近10年一如既往的"北寡头、南群雄"格局——北方城市除了北京一骑绝尘,所有决赛选手尽出南方。
这种类似于"胡焕庸线"的经济存量格局,长期内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肌肉群,这个结局并未脱离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南方城市依靠环境适宜性和活跃机制后的经济适宜性,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稳占先机、乘胜追击。然而,一项对新经济人才流动的研究显示,在13项新经济领域中,北京在10个领域中的人才吸聚指数都排第一(见表2)。
表2各城市在新经济人才吸聚方面的分布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
表2所蕴含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屡屡发生,它表明,城市经济存量不是决定人才集聚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决定因素。人才奔向一个发达城市,虽然看重它的"发达",但终究是要考察它的潜力和爆发力——人才是为了逐梦,不是为了贪利,越是高级的人才越如此。而高级人才,是城市持续增长的永动机。
籍上可知,城市的存量GDP是个"门槛",它帮助城市获得资格赛的胜利,但城市能否最终赢得锦标赛,还要看它能否实现增量爆发,能否吸聚最新技术、最新的行业知识。
经济增量竞争:城市起跑的跳板
城市的增量竞争为什么重要?这可以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框架中找到答案。
城市的存量GDP能否领先,取决于城市经济中的要素结构,即城市的增长引擎是"劳动力密集的、资本密集的、还是技术密集的"?从表1可以看到,前20名城市在最近20年,都基本跨过了劳动密集型阶段,正在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
要素结果可以决定该地区的增长是"持续增长"型的,还是"收敛增长"型的?
图2中,要素结构如果是劳动力密集或资本密集的,通常就会由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而使经济增长走进"收敛增长"的路径,即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会停滞下来。而如果要素结构是技术密集的,则经济增长可经由科技创新走进"持续增长"路径,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
目前,大多数发达地区都在依靠科技创新向可持续增长路径靠拢。在这种情况下,要素内部的性质则决定了持续增长路径的爆发力和演进速度。正如图1中,上方的红线就比下方红线的斜率更陡峭,因而具有更快速更高效的可持续增长态势。要素性质决定增长态势,而要素性质具体体现为同类城市对前沿技术的吸纳程度。比如,同样都是技术驱动的城市,城市内的产业和工作者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