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强基政策出台,定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强基政策贴合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扶持,高校方面积极响应,不论是选拔还是后续培养政策对高中考生十分利好。开局遇冷,出人意料今年是强基计划开局之年,招生学校又都是名校且招收名额有限,大家本以为今年强基计划会格外火爆。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近日,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众名校纷纷发布通知,在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最令人咋舌的是,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计划为人,但最终只录取人,也存在少量缺额。被寄予厚望,一度成为今年高招热点话题的强基计划似乎出师不利。多股“冷空气”交织导致强基“寒流”强基计划带着使命而来,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强基计划实施元年就遇到“寒流”呢?1、招收专业偏“冷”让考生做出投身基础学科的选择并不容易。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据统计,今年36所招生高校所列出的招生专业共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信息、力学、核工程、医学、考古等学科的个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几乎都属于基础学科,换句话说,多数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就业及薪资待遇短期内不是很理想,一般学生和家长可能接受不了。另外,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和就业严重缺乏规划导致很多高分考生盲目跟风地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大多数考生都不会把基础学科当作第一专业志愿填报。2、想转专业不容易强基计划的鲜明特征就是引导优秀学生进入国家亟需的关键领域、加强相关领域高质量人才精准输送,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个人选择。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入学后不能转专业,最多也只能从同一专业的强基计划班转至非计划班。例如南京大学要求“被录取学生不得参加入学后的拔尖计划选拔,本科阶段转专业范围原则上限于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内。”3、面向竞赛生范围较窄强基计划招生对象分为两种:一是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二是破格录取考生,条件是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一、二等奖。而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绝大多数考生群体是获得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二等奖的学生。据掌上高考(id:zsgkapp)统计,年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一、二等奖的学生有人,相对于省级一、二等奖动辄每省数千人获奖的规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高中的竞赛生培养模式愈发专业化,一个竞赛生“好苗子”会被安排专攻某一门或几门竞赛,由此导致很多竞赛生的高考成绩不一定优于非竞赛生,这让他们也无法通过高考成绩排名进入强基计划。4、录取门槛太高强基计划采取的总分方式,高考成绩占85%,另外还有15%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由学校来掌握,属于拔尖类的测试,难度较高,让不少考生望而生畏。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几乎所有高校都规定只能报考一所高校,这无疑会加剧招生录取中对考生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有的考生具备报考复旦大学的条件,但他报考了清华大学,最后如果没有被录取,又失去了报考复旦的资格。其次是有些高校设置了较高的总分或学科成绩门槛。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招生简章要求,入围条件是与所在省份“本一线”比,理科超分,文科和新高考改革省份超70分;同济大学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兰州大学“数理化生专业要求高考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80%,文史专业要求高考语文成绩不低于满分值的80%”。断言失败为时尚早,未来该如何调整?很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功利导向,愿意选择投身基础学科专业领域的人并不是很多。根据学者对36所高校的招生简章文本进行的词频统计结果,“有志于”“有志向”等词语共出现了次,平均每份出现2.8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招生简章中更是出现多达4次。这也说明了强基计划对报名学生“个人志向”的高度重视,需要学生具备“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择志”色彩鲜明的强基计划,对于追“热门”和“钱景”的报考导向而言是一种扭转,但扭转并不会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长不“热捧”强基计划,是由现实与强基计划的制度设计决定的。结合今年强基计划的实施情况,应更加坚定推进这一计划的决心。有舆论认为,如果强基计划继续按自主招生模式,给予入围考生降分录取优惠,并允许学生进校后转专业,那考生和家长的报考热情会大增。若如此,则还是把招生计划作为进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强基计划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长摒弃这一思路。对于一项新制度,冷热不均实属正常,如被认为相对成功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行12年来不断调整升级,现在已升级为2.0版。就在9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共有33所高校的个基地入选。教育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