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差不去用心教育,反倒怪孩子是“乡下人没素质”,这名老师太没有师德!
变味儿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个别老师眼里,变成“因财施教”。
福建石狮的这名小学班主任,靠出身定义学生成绩和素质。
因学生学习效率低,成绩差,不守纪律,班主任在群里建议家长让孩子转回老家教育。
从曝光的聊天记录截图中,这名老师跟家长说的话让全网看得火大:
班不欢迎外地学生,不想读就滚到其他班去!
你就是一个乡下人,做梦都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
有素质怎么还当工人呀?陪你聊这么久是你的荣幸!
把乡下孩子和工人家长踩在脚底,彰显自己高高在上,实在枉为人师。
我国是工人用劳动创造的,乡下孩子不偷不抢,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师凭什么要让人家“滚”出去?
诚然,每个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能力有快有慢,顿悟的时间有早有晚,如果老师为了自己省事,把这些起步晚的学生剔除,就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
简单的把学生成绩差、不守纪律归咎为“乡下来的没有素质”、“工人家长不会教育”,这是典型的偷懒教学。
孩子为什么学习差?为什么不守纪律?
是不是因为受乡下教学资源限制,跟不上学习进度?
是不是因为乡下生活无拘无束惯了,一时没有调整过来?
很多老师,总是喜欢下意识地去找学生的问题,却没思考过自身专业素养是否有待提高。
本地人和富人就是有素质,乡下孩子、工人就是没素质吗?
那还真不一定。
坐飞机的有钱人不脱鞋就踩别人的座椅靠背。
穿着破烂的流浪汉却把随处乱停的共享单车扶起摆好。
博士学历的人去超市、菜市场偷鸡摸狗。
蹬三轮捡废品的老人却在资助贫困山区学生。
世界是不公平的,但生命是平等的。
财富、地位、出身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素质和品德,更不能根据出身来论贵贱。
站在三尺讲台的老师骂乡下孩子“滚”,工厂打工的家长却在礼貌回应。
知识、文化、道德,在这名老师身上,完美形成割裂。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老师的权力场。
教师的选择在该谈理想的学校,讲现实利益,在该谈现实利益的职场,讲情怀和理想。
这种错位的潜规则,正在影响着我们。
老师也是人,也要生活,没有人可以道德绑架他们,为教育牺牲一切。
但有的教育从业者过度现实,把一些不正之风带进校园,看重家长的地位和资源,用对孩子的特殊照顾,去置换利益,为班级或自己带来便利。
年,天津一名肖姓老师面对课堂上讲话的学生,倒苦水式的大骂: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全都是当官的,就这届学生,都是平民百姓。
某某的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五十年挣得都多。
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们素质能一样吗!
在这位肖老师眼里,财富权贵似乎代表了一切,在她看来,平民百姓不配受教育,好像活着呼吸都是罪过。
这种老师进入教育行业,简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肖老师和上述新闻中的班主任,都是新时代俗人。
他们把社会规则金钱化、利益化,这种规则进入校园,就成为他们管理统治班级的手段。
谁能给我带来最多的利益,我就为谁服务。
在各种明示暗示下,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就给老师送礼发红包,而老师会根据家长所送礼物的价值对孩子进行区别对待,班级的阶层由此形成。
当然,这些只是个别老师的选择,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有的俗人当了老师,选择金钱至上。
也有真正的老师,选择教书育人。
中国的第一位老师,是孔子。
在他看来,无论你爸是当官的还是杀猪的,都不存在素质差别,都可以找他求学。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住在简陋巷子里,属于奴隶阶层,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华坪女高的张桂梅老师,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教学精神,把教育做到了有教无类。
华坪女高的女孩子,都是来自大山深处最贫困的家庭,她们没钱上学,最后的归处就是嫁人换嫁妆。
张桂梅没有瞧不起她们,没有高高在上指责她们不该受教育,而是建立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女孩们在这里不仅免学费,有些人还能领到生活补贴。
相比于那些向家长伸手要礼、给学生分三六九等的老师,张桂梅自掏腰包供出身不好的学生读书。
大山深处的女孩,以华坪女高作为跳板,跳出大山,走向更大的世界。
张桂梅告诉那些出生就输在起跑线的贫困山区女孩,你们不差人一等,也不注定平庸,你们一样可以昂起头颅,跨越沟壑与偏见,拥有更多的自由。
这是张桂梅作为老师的选择。
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还是满眼功利,把教育当做一门生意,都是老师自己的选择。
但这个选择的后果不该让学生和家长承担。
目前福建这名班主任已被解除合同,歧视学生的老师,不配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