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大师故事汇第一集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359028.html

播讲人:李祖勋

楚剧大师故事汇

第一集

提起“楚剧”,在湖北,借用楚剧《葛麻》的一句话,那真是谁人不知,哪个又不晓咧?它就跟每天“过早的热干面”一样,是本地人少不了的精神食粮。因为它非常接地气,演唱的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是湖北地方戏曲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提起“楚剧”,有些朋友就只晓得它是武汉或是汉口的,其实不对,要说它的发源地,应该是在乡里,在哪里咧?就在离武汉不远的黄陂、孝感一带农村。最早的楚剧,人们唱的一种曲调叫“哦嗬腔”。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就是“号子”。“号子”就是人们劳动时一种辅助的体现。

过去村里要平整土地,平整稻场,就要用一块大石头,夯实土地。硕大的石头就要由许多人抬起石头套上绳子牵拉,这当中就会有一个指挥的人,“预备起”下了口令,大家才能一致地抬起石头,一起落下夯实土地。唱起来就是这样的:“小鱼网,哦嗬一呦哦”,这就是“哦嗬”。往往这些民间的高手会编一些老百姓自己家里的悲欢离合、儿女情长加在里面唱。

多年前,我在农村锻炼的时候,就看见农民在田里插秧,为了加快插秧的速度,几个人比赛,看谁插的快,就看见他们说的“打号子”,“哦嗬——”,我想这也就是最早的楚剧吧?

说起楚剧的历史,也差不多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就开始自娱自乐了,慢慢地就在黄陂、孝感一带也形成了不少的七八个人的“小班子”了,人员不多。过去楚剧一些老前辈说过一句话,叫做“七紧八松九偷闲”,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班子的人不多,七个人少了一点,忙不过来,八个人演出就可以了,要是九个人呢,那还可以休息一哈。

当然,这些半专业的班子演出的形式都还是一人唱众人合,没有弦乐伴奏的,但是有打击乐,乐器有锣、鼓、钵子,这个都是一个人完成的。过去听说这叫“打夹场”,要打起来就是手脚并用,而且反应能力还要相当的快,搞的不好就会顾此失彼,影响了演出。

这些班子一般都是在庙会或是玩灯的时候出现,所以也叫唱灯戏,和它同时出现的还有踩高跷、打莲湘、划采莲船,这都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唱的方式也大同小异。比如划采莲船,有三个演员参加,一个划船的艄翁,当中一个男扮女装的姑娘,站在篾扎的船当中,两手抬起篾扎纸糊的船,配合走动步子,另一个艄婆手摇圆蒲扇,走着十字步,艄翁开头唱一句,后面就是合唱的,比如:“采莲船啊,吆吆,四角尖啦,划着,里面坐一个,呀外子哟,花姑娘,划着”,“划着”就是合唱的,“花姑娘”是一个人唱。

楚剧过去也是这样一人唱几个人合,艺术形式都差不多。这一唱完,接着就“咣切嘚切咣起嘚”打锣鼓家业了。花鼓戏当初哦嗬腔我想和这差不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花鼓戏慢慢地发展了,采莲船调一直保持到今天,看来这个形式还真有传承下去的必要。

大约到清末道光时期,逐步就出现了戏班子,叫花鼓戏,因为开始都在黄陂、孝感一带演出,所以人们都称之为“黄孝花鼓戏”,也叫“西路子花鼓戏”,而湖北麻城一带唱的花鼓戏叫“东路花鼓戏”。至今在麻城还保留了这个剧种,是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

这个时候的“西路花鼓戏”演出班子不到十个人,所以都是些小戏,折子戏,一般都是对子戏,行当角色就是一个小旦、一个丑角。剧情也是男女爱情,家里婆婆妈妈的事情,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所以说,楚剧一出生就是贴近老百姓的平民艺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有肥沃的土壤,健康地成长,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演员的行当在小丑小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生这个行当,那就是小旦、小生、小丑,俗称“三小”。所以,凡谈起楚剧的历史、特点,首先都是演“三小”为主的戏。那个时候演的最多的就是《喻老四》和《张德和》这两曲戏,所以,老百姓俗称“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同时也演些对子戏,像《卖棉纱》《卖杂货》《讨学钱》《瞧相》等等,现在,这些戏的曲调都是以这个戏命名了。

比如《卖杂货》:“今早起来出门外,天气晴和人爽快,春暖百花开,咦哟,正好做买卖啊,咿呀嘿……”

比方现在大家熟悉的《赶会》里面就是《瞧相》调,它的原始唱是么样唱的呢:“前天二十七,昨天二十八,今天二十九,喝一个团圆酒……”过去楚剧可能就是这样唱的。

在湖北农村,逢年过节那必须是要请戏班子唱戏的。所谓唱“灯戏”,那是正月十五期间,有庙会上演戏,拜神许愿。除此还有唱“谱戏”,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啊!比方湾子里是一个宗族,凡属这个族里的人年年都有添丁进口,他们就要隔一段时间进行“续谱”的工作,这在村子里是件大事啊!要组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请花鼓戏班唱戏。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要是哪个湾子里搭台唱戏,那这个湾子里人走到别的湾子里去了那是蛮玩味的啊,说明这个湾子里人有能耐,有板眼,起码是有钱请得起戏班子,越是名角去的多,越是感到高人一等似的。过去这些戏班子的演出,圈里人都称之“跑乡班”。

现在楚剧也经常去乡下演出,也年年去唱“谱戏”,格局当然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同样是受欢迎。一般农村唱戏都要搭台,台面起码要十米左右,上面铺满了“竹跳板”,还要盖上油布,一块幕布隔成了前后台。舞台四周都围起来了,舞台台面有一人多高,舞台的后面有一个小楼梯,便于上下,一般都是村里的建筑高手参入搭建,舞台非常稳健扎实。

在后台,还有一个角落,用布遮起来了,那是一个私密的地方,做什么用的呢?里面放了一个粪桶,就是演员方便的地方。演员上了这个土台,从开始化妆算起,起码要待四个多钟头,要是到了“人有三急”的时候,不可能穿着行头下楼梯去找卫生间吧?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大家都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农村土台的演出,最辛苦的要数“武场”打锣鼓家业的乐手,开场前起码要打一个小时的“闹台”,何为“闹台”呢?就是锣、鼓、钵子、马锣、小锣,按照“锣鼓经”,打出不同的节奏,让四乡八岭的人都听到声音,往这里赶,来看戏,来的人越多主办方越有面子。

一般唱戏起码要唱三个小时,而且是不能连贯唱下去的,中间必须要打断停止演出一会,根据规矩,这个叫“送幺台”。什么叫“送幺台”呢?就是演出中,不管是到了什么时段,只要有人送钱财来,比方谁谁谁送块钱,谁谁谁送去水果多少箱,这个就要停止演出了。首先要放一通鞭,噼里啪啦的搞得烟雾弥漫,这时候就由“头人”上台公示讲话。所谓“头人”就是这个湾子里最有威信、德高望重的人,宣布:“某某家的女婿送来贺礼钱块,某某某家的大儿子送来块钱外加两箱苹果”。

最为壮观的是其他湾子里的人成群接队地来“送幺台”。晚上,起码在一公里外的远处,隐隐约约地看见一条“火龙”,人们都举着火把照路,排着队,端着盘子,上面放了各种食品,由八个壮劳力一分为四抬一头大肥猪,这当然是宰了的死猪,这个杀猪也是蛮有讲究的啊!屠户杀了猪,所谓猪的下水,那心肝脾肺肾、肠子都是要归他的,然后把猪吹的鼓鼓的,剃去猪毛,白白胖胖的,再贴上红喜字,扎上红绸子。

这队伍临近了演出场地,看戏的人就非常自然地两边分开,腾出一条路来,让送幺台的人们把所有的贺礼递上台面,收拾停当,再由“武场”打几番“锣鼓经”继续演出。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在都市的大舞台上,或是一些电视直播,都巴望和观众有一些互动,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我们不是经常看见一些歌星在台上左右前后的跟观众打招呼“这边的朋友们你们好吗”“那边的朋友们你们也好吗?”其实楚剧在农村的演出,早就跟观众互动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特别的现象就是“打彩”,何为“打彩”呢?过去花鼓戏都是表现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悲欢离合的故事,特别是逃乱乞讨的情节时,台上的演员唱到悲处,台下的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身上的钱物抛在台上,当然,这还是看靠演员的表演打动了观众,才使观众身临其境才会有这个举动。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打彩”,就是这个演员演的太好了,观众太崇拜他了,要表达观众的心意,要奖赏他,也体现演员与观众的鱼水关系。

花鼓戏什么时候进汉口呢,

后来又为什么改名“楚剧”了的呢?

这些,我们下集再讲!

系列播讲《楚剧大师故事汇》

撰稿、播讲:李祖勋

编辑:李燕

音频制作:高路一

策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