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西安新闻网」
乘十四运会东风,体育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当晨光熹微,当夜色弥漫,在古城西安,无论是社区、广场,还是公园、绿道,随处可见健身锻炼的市民——“15分钟健身圈”正在西安人的“家门口”呈现。这座千年古都有着看不完的景,而今,全民健身也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让这座城市更具“精气神”,让这座城市的人生活更加美好。
市民在环山路骑行。
数说——
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函同意陕西省承办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西安体育也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乘着十四运东风,西安体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项(次)围绕“迎全运惠民生”主题,举办了项(次)全民健身活动
名新增社体指导员名、体育社团个、体育晨晚练活动点个
20万人次建成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29个,全市监测总量超过20万人次
8所市属运动项目中心由原来的5所扩至8所,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了竞技体育水平
枚金牌西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枚金牌、85枚银牌、89枚铜牌,在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上以13金24银30铜创历史最好成绩
.31亿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1亿元,为西安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余个第七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各类体育场地共计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净增0.68平方米,达到2.0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建设成效显著
20余项举办了西安马拉松、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长安女子半程马拉松、中国跆拳道公开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U23世界杯赛、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大师赛等20余项国际赛事
注:以上为-年数据
西咸新区沣河湿地公园水清景美,景色宜人。
展望——
健全的体育场馆设施,广大市民对于体育的更大热情,承办高水平大赛的成功经验……这些都将是十四运会留给西安的丰富遗产。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西安体育人对于“十四五”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成功承办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比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1.5%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突破3万名。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参赛十四运会和培养输送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世界赛事名城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比重增加,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赛事名城初见成效——家门口的大赛越来越多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起点城市,西安肩负着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建设赛事名城,正是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战略选择。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赛事,如今,西安迎来了迄今为止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赛事活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虽然开幕式15日举行,但先期进行的比赛已经将这座城市推向了高潮。地铁、公交上,餐馆、商场里,十四运会成为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伴随着十四运会的举办,西安也吹响了建设赛事名城的号角。早在筹办期间,西安就通过各种大型赛事的落地,为十四运会“热身”,为建设赛事名城助力。其中,西安马拉松、城墙国际马拉松、女子半程马拉松通过跑友们的口口相传,已成为这座城市全新的名片。奔跑的不仅仅是参赛选手,这座城市也在追赶超越,演绎着华丽蝶变。
多年前,汉朝使者张骞从长安出发,开辟了延绵千年、联通亚欧的丝绸之路,让西安与世界相连。而今,“一带一路”倡议令西安“重装出发”,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项项丝路赛事应运而生。围棋、击剑、拳击、国际象棋、台球、跆拳道、健美健身……这些“西安制造”的赛事,架起了连接世界的桥梁,成为了西安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奥体中心
除此之外,国际篮联三人篮球U23世界杯、世界名校赛艇冠军赛暨昆明池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国际电子竞技大会以及年亚洲杯等大赛也纷纷落户西安,赛事名城建设初见成效且前进的步伐日益加快,而全运会则是最为重要的“跳板”,具有里程碑意义。
体育惠民成果丰硕——家门口就有“运动场”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全民全运同心同行”是十四运会的主题口号,承办全运盛会,需要在市民心中播撒下体育的种子。
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保障。近年来,西安以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积极改善群众健身环境,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已基本覆盖全市,全民健身工程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西安有各类体育场地共计1万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幅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2.5万余名,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余个,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已覆盖全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5月,规划建设总长公里的“三河一山”环线绿道,其中的公里主游径建成开放,这条精心打造而成的维护西安生态安全、体验西安山水文化魅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生态绿道,成为了市民游客休闲打卡、健身锻炼的好去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健身园区是全国“双先”代表观摩点,该园区是全民健身与遗址公园有机融合的典范代表,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园区共有篮球场6块、足球场7块、网球场4块、橄榄球场1块、健身广场14个和1条全长约7.5公里的健身步道,每天来此健身的群众近万人。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让西安“动起来”
打造体育强市、建设赛事名城,同时还需要给市民群众提供充分展示运动风采、运动技能的舞台,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市全民健身大会于年应运而生,这是西安首次举办全市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首届大会仍有超过人参加,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83岁,辐射带动人群超过万,网络视频和图片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0万人次。创办于年的“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累计参与市民已逾万,涌现出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健身达人、草根明星。去年推出的“迎全运·惠民生”体育+旅游夜跑线路推广活动,市体育部门精心遴选了9条具有代表性的公园景区夜跑线路,并围绕9条线路举行了一系列丰富精彩的活动。
仅去年一年,市、县两级共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超过项(次),今年预计将会超过项(次)。随着赛事活动以及场地设施的日益增多,西安也于今年6月份上线了“西安体育大管家”,该平台构建四级管理模式,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管理端口,便于各级管理部门随时调取和掌握本地数据,对全市体育资源、体育信息实现精细化分类和动态实时管理。平台集合赛事服务、场馆预约、国民体质监测、体育资讯、科学指导等功能,将切实解决群众“去哪健身、和谁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乘十四运会春风,西安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更多市民群众享受体育惠民的成果,让更多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赛事,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奋力书写市民群众满意的体育答卷。”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竞技体育争光添彩——国内外大赛摘金夺银
进入十四运会周期,西安市体育局创新完善管理体制,采取市区联合、体教融合、市队校办等多种形式,提高了竞技整体水平,西安培养输送的选手也在国内外赛场上收获颇丰。
西安输送的选手林珊获得十四运会跳水女子个人全能冠军。
十四运会赛场,西安选手捷报频传。在十四运会先期进行的比赛中,西安培养输送的高群翔获得滑板金牌,林珊获得女子跳水个人全能金牌,他们彰显了西安竞技体育的新生力量。此前的十四运会体操青年组、武术等项目中,西安培养输送的选手也都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为西安争得荣誉、为陕西添了光彩。在十四运会接下来的比赛中,西安培养输送的多名选手还将在游泳、跳水、现代五项、攀岩、射击、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空手道、田径、拳击等多条战线出击,继续为省市荣耀而战。
西安选手高群翔获得十四运会滑板比赛冠军。
在“十三五”期间,西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枚金牌、85枚银牌、89枚铜牌。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西安代表团获得13金、24银、30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六届省运会上,西安以金牌.5枚、奖牌.5枚、团体总分.5获得“三项第一”,达健将级3人、一级44人次,破省运会纪录3人次。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市运会,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余项次,参赛人数6万余人次。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加强,3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通过验收,新增陕西省示范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1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4所(其中国家级2所,省级12所,市级30所)。西安竞技体育发展的“塔基”更加稳固,也为将来西安竞技体育取得更大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闫斌)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