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历史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迂回、大包抄军事行动,今天的主角是蒙古铁骑以及根植于游牧民族文化深处的“斡腹之谋”,以及这放大版本的“斡腹之谋”是怎么灭掉南宋的。
在开聊之前,我想跟大家明确几个观点,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是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是人类的天性中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另外一个是以为这次会不一样,所以,历史总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人类总会在不经意中重蹈前人的覆辙。商战领域亦是如此,一些企业的衰落与覆亡,导火索虽则各异,但其中的底层逻辑却是惊人地相似。
三是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者,有必要对历史、对商业史有较深厚的了解,以历史为参照,时刻警醒自己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不要犯同样的错。
01.蒙古铁骑曾让整个欧亚大陆瑟瑟发抖
蒙古铁骑的武功,历史已经做了最好的见证。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意气风发,凭借高超的战术,横扫欧亚大陆无敌手,所向披靡,40个国家、个民族先后臣服,他们打败了几乎所有的对手,建立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疆域空前辽阔的大蒙古帝国,还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蒙古铁骑的威名曾经让整个欧亚大陆瑟瑟发抖。
直至今日,欧美一些国家谈及这段历史,对中国总有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惧怕,“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加之疫情的影响,这种惧怕更是加重了几分。
大国的崛起,让这些国家忐忑,让他们坐立不安,中美关系更是微妙,在一些利益领域更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向。
蒙古铁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冷兵器时代,其军事战略及战术究竟有何高超之处?
02.因生存而形成的“斡腹之谋”传统
斡腹是蒙古人在狩猎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
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补给,蒙古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去草原狩猎,他们有秩序、有计划、有目的去围猎野兽:首先围一个大的围栏,将很多的野兽圈在这个大围栏里,然后一群人去围栏里面,通过人墙围成一个大圈圈住野兽,接着慢慢将人墙圈缩小,在离圈内野兽很近的时候实行集体射箭,以杀死处于绝地之中的野兽。
后来,蒙古人将这一狩猎传统策略娴熟地运用到了战争之中,并在征战实践中不断优化改良,最终形成了“斡腹之谋”,主力部队攻击敌人后方薄弱的地区,通过前后夹击,迂回包抄的手段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以求一举击垮对手。
“斡腹之谋”屡试不爽,战绩斐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扩大版:灭南宋的军事路线,堪称世界军事史的典范,其决策及路线的选择是出乎意料的,也是空前的。这看似不可能、不可思议的军事行动,成功地灭掉了南宋,以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其实,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们国家采取了类似“斡腹之谋”的策略,譬如其在与中国接壤或接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手段和利益收买培植亲美势力,为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发起政治攻击,迫使中国作出妥协,以谋求其他领域的利益。
03.灭南宋的军事路线
成吉思汗曾问麾下降将郭宝玉取中原之策,郭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籍以图金,必得志焉。”
郭宝玉寥寥几句,为蒙古灭南宋奠定了战略思想。
在蒙古在西域之地取得绝对控制权后,继承汗位的蒙哥开始图谋南宋,因南宋长江防线久攻不下,遂再次想起郭宝玉的战略构想。
向西南进军,攻大理、征吐蕃,避开长江防线,大费周章地绕到南宋的后方,并与南下的蒙古军形成夹击之势,以致南宋腹背受敌,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最终一个名叫陆秀夫的书生背着南宋小皇帝在崖山跳了海,十多万南宋臣民自愿殉葬,南宋最终灭亡。
蒙古大军所经之处,多为不毛,尤其进军大理这一路线,地理环境相当恶劣,尽管如此,依旧没有挡住他们向前挺进的脚步。
在占领和控制大理之后,蒙古大军迅速完成了战略后方的大转移,以大理为根据地,得以在南宋薄弱的后方施展军事拳脚。
在攻下大理的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南宋的覆亡。
大理,是蒙古大军对南宋用兵的关键战略之地。
史评:“吾观从古用兵,出没恍惚不可端倪者,无如蒙古忽必烈之灭大理也。自临洮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自金沙江济,降摩狄,入大理,分兵收鄯阐诸部,又入吐蕃,悉降其众。”
04.斡腹之谋带来的商战启示
一是薄弱之地,最易下手,也最易得手。关键是发现竞争对手的漏洞、弱势与不足。一如蒙古大军洞悉南宋薄弱之地在南方。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商战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整合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老大,那么,你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个市场中所有可能的竞争对手的弱点。
在发现弱点的同时,对这些弱点进行分门别类,并针对不同的弱点采取不同的进攻措施。或团结、或分化、或制裁或灭绝。
千万不要硬杠,要避其锋芒。
一个品牌实现对另一个品牌的绞杀,一定要从对方的最薄弱处下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要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对方的薄弱地区,悄无声息地铺开战略。
二是杀鸡一定要用牛刀。我们应当牢记田忌赛马的故事,以我之上驷对彼之下驷,以绝对力量之悬殊打有把握的仗,确保兵力优势原则不被打破。因为,一个胜利会催生另一个胜利,多个胜利最终会扭转乾坤。
商战中,务必要集中企业可用资源,给竞争对手以致命之击。
三是要隐藏你的战略路线,不要过早地暴露你的市场野心,要打有准备的仗。企业的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在产品尚未成熟之际,不要着急去发布;在战略尚未形成之时,不要对外透露;在没有做好挑战的准备之时,不要在市场上引起任何的风吹草动。
商战,有的时候也是需要情报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单方面、线性思考。因为你的每一个商业行动,就算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完全照搬,也是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的。
四是,找准你的战略依托点,建立战略根据地。任何商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后备资源的比拼。商战是要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等作为荷枪实弹的。
一如蒙古大军攻下大理一般,大理成为了蒙古大军挥师北上进攻南宋的战略物资补给来源,是蒙古大军一举消灭南宋的跳板。
大理,是宋太祖亲自划掉的。当年的“宋挥玉斧”,将大理直接踢出了宋朝的战略时视线,而这也为后来的“你弃我取”埋下了隐患。
由此观之,战略眼光是相当重要的,给当今中国的启示亦是多多。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各地培植亲美势力的原因也是如此,美国企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在适当的时候,对需要打压的国家施展政治与外交手腕,扰乱被打压国家的视线,牵制被打压国家的行动,以维护美国自身的政治利益。
战略根据地的选择,考验的是企业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许多企业往往在省级范围内运作得风生水起,此乃地利使然,放到其他省份,却未必能够生龙活虎。但迈出去,始终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走出本省,迈出本国,选择哪个城市、选择哪个国家作为新的战略起点,都是对企业智慧的考量。
五是两点之间,直线距离不一定最短。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是普通人的认识,在很多场合中,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一定是最短的,因为从这一点到那一点的直线距离中可能有洪水猛兽,有铜墙铁壁,有飞机大炮,有尔虞我诈。
换条路,虽然看似南辕北辙,耗费时间,实则是在降低技术难度,抄近道。
譬如许多企业选择自我研发,不仅投入资金多,投入周期还长,看似走的是最远的路,但实际上从长远来讲,是最值得走的近路。
有人会说,既然斡腹之谋如此有高效,为毛蒙古灭南宋耗时几十年。我想说的是:蒙古灭南宋之所以拖延几十年,主要原因是:蒙古内部也存在夺权等内耗,是这些内耗导致战争结果的延迟,而非南宋本身的军事实力所致。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因惧怕“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便杯酒释兵权,严格实行“重文轻武策略,所以,武将得不到重用,关键的战争时刻,只能起用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是宋长期的人才战略所致,经过几代人的迁延,便成社会刻板,不经大变故,绝无觉悟之可能!
当然,尽管觉悟了,却付出了极为沉重的历史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