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老城破茧跨越发展贵阳网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一处处地标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市政道路四通八达……行走在南明大地,目光所及之处,一片繁华。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全省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明区凭借着改革春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放宽购销政策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改革开放前,南明区发展重心在工业、农业。年开始,南明区大力发展商业,使之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允许个人从事个体经济,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家开始从事灯饰生意。”在市府灯具市场经营灯具生意的叶明说,当年,凭借改革春风,他家成为贵阳市较早富裕起来的家庭。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宽了销售政策,先后放开了食肉、鲜蛋、蔬菜和粮油市场,同时放开三类农副产品市场,南明区商业市场出现繁荣活跃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

南明区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资料显示,年起,南明区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其中,一批专业市场孕育而生,随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档次不断提升,新兴行业相继涌现。“九五”期间,南明区经过一系列产业调整,一、二、三产业在区域内生产总值排序变为三、二、一,基本改变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据统计,年,南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47亿元,总产出完成29.63亿元。

“纵”向发展

破解老城发展难题

在发展过程中,南明区受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发展中的“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南明区精心谋划,用足改革开放红利,决定在开展棚户区改造、向垂直空间谋发展、构建新兴现代产业体系上寻找突破。于是,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大数据、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成了南明区的战略选择。

“在总部经济方面,南明区努力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优布局、做大做强楼宇总部经济。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南明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成立楼宇办,为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南明区楼宇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明区已形成富中国际、中银大厦、花果园国际中心等一批亿元商务楼宇,全区产值突破亿元的商务楼宇达33栋。

“以建设南明欧美医药产业园为载体,瞄准欧美发达地区高尖精医药医疗技术和优质企业,把发展‘高技术、高效率、高产出、轻资产、无污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实体经济的突破口,南明区走出了一条‘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工业发展新路。”南明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筑巢引凤,依托花果园高端写字楼,全力打造了花果园大数据双创聚集区——南明区大数据云产业示范基地及南明众创大厦。目前,已有中关村讯鸟科技等5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花果园云产业示范基地,余家高科技企业入驻花果园楼宇。南明区还携手贵州佰仕佳集团共同打造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核心的南明区富源居大数据电商产业聚集区,吸引了老干妈、北极熊等企业电商中心、跨境电商深圳车网联盟等名优企业入驻。

据统计,年,南明区生产总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2.5%;二产增加值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14%;三产增加值完成.6亿元,同比增长11.3%。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继续排名城区方阵前列。

经济跨越发展

市民共享红利

数据显示,年,南明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万元;年,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加到39.亿元,增长了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年前的元,增加到元,增加了倍。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各种社会“红利”,南明区市民幸福感不断攀升——

去年,城乡“三变”改革9个项目通过土地入股、物业外包、收益权转让、委托经营等方式,年收益达万元,覆盖永乐、油榨、花果园、河滨、兴关、太慈、中曹等乡(社区)困难群众余户1余人,为困难群众人均增加年收入余元;

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非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启动15个棚改项目征收工作,完成余户近66万平方米房屋征收签约工作,更多居民告别棚户区,实现“安居梦”;

建成各类公园30个,全区公园总量增加至个;完成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完成77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实施“三年千院”行动计划23个,改造老旧小区院落49个;投入资金万元,新建惠民生鲜超市14家,全省第一家“农改超”项目南浦路农贸市场改造成功;

投入11.59亿元,升级改造学校11所,新建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2所、普惠制幼儿园18所,建成1所高中、36个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

南明区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山水黔城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覆盖率扩大到71.4%、门诊人次同比增长4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39.6%,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63.1%,3个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

发放公租房补贴户余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城镇新增就业57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02%,年度辖区群众安全感达98.12%,同比提高2.11个百分点;

……

40年前,潮起东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南明开始了“破茧”新征程。如今,在新的起点上,南明,这座开放包容的老城区,将继续奋勇前行,谱写发展新篇章!

■大事记

年非公有制经济出现,集体、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打破旧体制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

“九五”期间南明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一、二、三产业在区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排序变为三、二、一,基本改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局面。

年南明区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在全省第一批实现全面小康。

年、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位列全省第一。

年、年、年连续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

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荣获“中国最宜居宜业宜游名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百强区”称号。

■短评

变时代“机遇”为跨越“跳板”

潘朝选

40年来南明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是一次次不断跨越和蜕变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商业,到如今以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为引领,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区,南明区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站在时代机遇面前,南明区顺势而为,以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韧劲,将时代机遇转变为跨越发展的跳板,五次跨越促就今日腾飞。

变时代“机遇”为跨越“跳板”,要借势借力,更要自身发力。南明区抓住时代机遇,巧用活用国家地方政策,通过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大数据、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让经济社会迈上了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变时代“机遇”为跨越“跳板”,要靠人民,也是为人民。在每一次取得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南明区实时通过各种惠民工程和政策,通过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激活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全区发展活力。

站在更高起点上,南明区必将抓住新的机遇,全力推进秀甲南明、开放南明、幸福南明建设,奋力建成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

■讲述

原南明区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级讲师金方隆:

南明改革开放的“五步曲”

“南明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过几次巨大的变化。”79岁的金方隆见证了南明区6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金方隆说,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南明区历经了“实施商贸繁华区南延战略”“开拓创新、强区升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三大重要历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从农村土地‘解冻’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南明区在经济上迈出的第一步改革。”金方隆说,通过这次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二、三产业一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区11个村全部达到小康村标准。

“从城市集体工业到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南明区迈出的第二步改革。这次改革的成果是在年,全区13家老集体和乡镇企业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金方隆说。

金方隆介绍说,年,“商贸繁华区南延”战略,是南明区迈出的“以财政收入为龙头,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巩固发展第二产业,优化稳定第一产业”的第三步改革。年,南明区决定跳出“区属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这是南明区建设经济强区的第四步改革。

“年以后,南明区以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为引领,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区,是第五步改革。”金方隆说,改革开放这40年,是南明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实惠最多、社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满载辉煌成就的40年。

(本报记者尹香力/文本报通讯员赵松/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