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正史中,刘备身边汇聚了三位杰出谋士:诸葛亮、庞统及法正。法正之名甚至超越庞统,因其寿命更长,尤其在领兵征战方面,其贡献与智慧更显卓越。
法正,字孝直,出身于扶风名门(陕西眉县)。其父曾在东汉担任公职,然而即便职位显赫,乱世之中,也无从确保仕途稳固,铁饭碗亦非永恒。
他的祖父就是爷爷是名士法真,法真的号叫玄德先生,这个号听起来非常耳熟,没错,就和法正的老板刘备的字完全相同,或许冥冥之中两人就有缘分。
法真是一个学者,学问也很大,那名声更不用说了,非常受人尊重,所以法正从小的家教以及学风是很好的。
建安初年(公元年),也就是曹操刚刚统一北方,这个时候天下饥荒。法正跟他的同乡孟达一块儿入川投奔刘璋。
一是来益州避难,二是书香门第的,混个官做做,凭借自己的才学,应该可以干出点成绩来。
然而,刘璋的性格过于消极保守,缺乏进取心,更糟糕的是,他缺乏识人的慧眼,无法辨识真正的英才。这样的领导,注定难以引领团队走向辉煌。
其次刘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虽然法正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在刘璋那里却难以施展才华,只能屈居县令之职,担任微不足道的“军议校尉”。这也充分暴露了刘璋对人才的漠视和浪费。
乱世之下这个地位对于普通人绰绰有余,但法正在此确实被埋没了。
法正因此倍感郁闷,甚至连身边的同乡也对他冷嘲热讽。他心中的苦闷难以言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作对,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在益州,与他同来的同乡们多数已在官场崭露头角,名声渐起。然而,在同乡聚会上,法正却成了众人冷嘲热讽的对象,让人倍感尴尬。
法正虽然觉得自己跟别人扯不到一块儿去,但是偏偏和张松一见如故,因为俩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下难得的奇才。
刘璋和张松交好,这个时候北方的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找靠山,但是曹操直接拒绝了,让他哪凉快哪待着去。
张松和法正知道刘璋这软蛋性格肯定活不到最后一集,而张松心底里密谋了一个邪恶的计划,他打算把刘璋卖了给自己升官发财铺路。
曹操拒绝了,但发现了刘备是个好买家,赶紧跑到刘璋面前,跟刘璋说,您不是怕曹操打咱们,没关系呀,您把刘备请到咱们这儿来,挡着曹操。
而且刘备和孙权一联合就击败了曹操,那我们和刘备联合,也可以击败曹操。
这个看似荒谬的逻辑换谁谁都不能信,但偏偏刘璋信,刘璋心里本来也没底。
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又加上他本身没什么政治头脑,一拍大腿那就张松说啥是啥了,但是谁去跟联络荆州的刘备呢?
刘璋认为他们两家都是刘氏皇姓,这个使者必须得给力,万一周旋失败说去不得丢死人?
张松便直接推荐了自己的哥们儿法正作为使臣前去。虽说法正和张松俩人私下算盘打得响亮,但公正来说法正确实很有才。
法正来到了刘备身边,见着刘备就觉得他不一般,再三强调荆州与益州关系不一般,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适合做全面发展的战略伙伴。
法正在出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的同时,将新旧老板一对比,坚定了跳槽的想法。
回去后便和张松密谋,法正表示刘备这个人有能力又热情,绝对是个好主子,投资他应该没错。
可以实现理想抱负,回头看看现任老板刘璋,应该再怎么选都不会比现在结果差了。
要知道,法正和张松是目前益州地界上最聪明的两颗脑袋,他俩要是想不忠,那刘璋的末日不远了。
张松与法正深知,刘备目前所匮乏的并非智慧,而是领地。为此,他们决意将此作为投奔刘备的真诚之举,希望借此为刘备的事业添砖加瓦。
在俩人的努力下,益州和荆州的关系已经好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卖主计划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终于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宣布西征汉中,借道关中去打张鲁,曹操派出精兵强将,不仅让关中害怕,让千里之外的益州也感受到了震动。
如果曹操攻下汉中,汉中做跳板,随手挥师南下就能把益州也收了,如果曹操收编了张鲁的力量,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这刘璋急的直冒汗,法正心里则是乐开了花,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了。
张松面带忧虑地找到刘璋,郑重其事地表示:“如今曹操气焰嚣张,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据我观察,张鲁恐怕难以抵挡其威势,恐怕难以支撑多久了。”
若曹操得逞,借其储备挥师南下,我等只能束手待毙。然而,刘璋未能洞悉其中玄机,竟是张松与法正所设之圈套,实乃大意失荆州。
听完之后频频点头询问计策,张松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可以请外援。
刘备身为汉室血脉,与您可谓远亲。此人品性淳厚,深得人心。目前,他与我们的关系融洽,相处甚欢,值得深交。
刘璋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张松和法正两个人轮流在他耳边噼里啪啦说的天花乱坠。
联合刘备,驱逐曹操后,便可共创和谐社会。刘备邀我率先出击,讨伐张鲁,随后共同抵御曹操,共谋大计,守护和平。此举意在巩固势力,共谋未来。
意思很明显,要在曹操进取益州之前把刘备请进来。
法正又一次肩负重任,亲自率领四千精锐前往荆州,诚邀刘备前来共商大计。再度相见,法正仍旧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
法正说了这么一番话:刘将军,您是英明之主,刘璋他是一个懦弱之辈,您应该利用他。
张松,既是我的挚友,又是益州有功之臣。他现正于益州暗中相助,一旦益州成为您的稳固基石,您霸业的实现岂非易如反掌?
这一番话把刘备说的是怦然心动,更何况益州土壤肥沃资源丰厚,于是乎就下定了决心要夺取蜀。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璋可谓是非常高的排面欢迎,史料记载,刘璋随行3万士卒,刘备身边也带了差不多2万人,两军加起来,那就是过5万了。
就算不是设宴,只是拿面饼这东西来打发人,一个士兵一天吃个至少三张面饼吧,这5万士兵,一天不就得消灭掉15万张饼吗?
当时设宴招待,自然不会只满足于啃饼。肉菜等佳肴自然不在话下,酒水等饮品也定会适时供应,让宾客们尽享盛宴,感受热情款待。
按这个角度算一下,一天刘璋得花多少钱。
刘备进入益州,真实的目的是借着打张鲁的旗号,吃掉益州地盘,现在已经成功进门了,沿途还收了不少好处。
就目前他的实力来说,反攻益州的实力已经是有的了,但刘备平生行事最为稳妥,喜欢搞以德服人。
况且,实话实说,刘璋如此热情好客,是大大出乎刘备的意料的,搞得刘备都不好意思对刘璋下手了。
他把刘璋派过来监视的两个将领除掉,除掉了南下成都最大的障碍。
此后,刘备军得以依托刘璋提供的军事物资为基石,步步为营,自北向南,稳健地推进,逐步逼近成都,最终达成目标。
公元年曹操南下,孙权向刘备呼救,刘备就表示打算先回荆州一趟,顺便讨点兵力和物资吧。
“老弟啊,你知道曹操是很厉害的呀,和他斗智斗勇,必须多带人手。
我目前的资金状况有些紧张,因此恳请老弟能够伸出援手,给予我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你的帮助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期待你的慷慨解囊。
刘玄德来到益州,管吃管喝,管够,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什么都满足,真是对他比亲兄弟还亲呢。
刘璋所求不过助你攻打张鲁,你尚未行动便欲离去,且离去之时还要求诸多条件,此举是否过于贪婪?如此行径,恐非明智之举。
这一番操作让刘璋有点明白过来自己引狼入室让骗了,俩人撕破脸。
说刘备就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利用咱们益州人民的善良与张松勾结起来,要颠覆咱们的政权,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打起精神,和他们斗争到底。
这个时候的法正在干嘛呢,一边大肆宣扬刘备打仗的正义性,一边说刘璋不识人才看轻了刘备。
转头又给刘璋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我们来打你是势在必得。
目前的形势已经远非昔日所能掌控,你再试图负隅顽抗,纯属徒劳。时代变迁,我们必须适应新的环境,采取更为明智的策略来应对挑战。
刘备这边兵多将广,并且还有东吴人马的帮助,打下成都那只是早晚之间的事情。
你要早做打算,该投降就投降,保住自己一条性命,那不比什么都强吗?
建安十九年,刘备率兵南下进攻成都,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打算要投降刘备,结果这事儿让刘璋知道了,刘璋一看大势已去,干脆我投降吧。
刘璋归降后,刘备赐予法正殊荣,封为一等功臣,与诸葛亮、张飞、关羽共列奖赏之最。此外,更委任其为蜀郡太守,并加封扬武将军之衔。
刘备就要接手益州的事物,许靖是降将,所以对许靖这个人看法就很不好,觉得这人不是忠臣,所以就不打算重用他。
法正就跟刘备说,主公,许靖这个人,您还是得重用。刘备疑惑为什么,他不是忠臣。
法正提醒道,您此刻正需广纳贤才,许靖是否忠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您如何待他。您若能礼遇之,必能彰显您的胸怀,广聚人心。
如若您对许靖不敬,世人将误以为您轻视贤才;而您若厚待于他,彰显恩德,世人必皆瞩目。善待一许靖,便可吸引天下贤士竞相归附,共襄盛举。
法正的策略眼光堪称卓越,建安二十二年时,他便独具慧眼地提出了占领汉中的战略构想,这一策略不仅深思熟虑,更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智慧。
他判断曹操的主力远去,汉中将领不是刘备集团的对手,法正提出了“汉中对”,但鲜少有人知晓。
夺取汉中后,上策可以直接出击中原,中策可以蚕食雍州、凉州以增强国力进行相持,哪怕是下策也可以固守要害,做持久之计。
曹操西征,听了法正的策略就吐槽道:我就知道刘备肯定没这个本事,是别人教他的。
法正这个人对刘备也是及其忠心,但是好景不长,常年随军让法正的身体累垮了,享年45岁,刘备也是为法正痛哭数日,加封他为翼侯(蜀汉之翼),赐法正的儿子关内侯。
法正也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拿到谥号的臣子,可见刘备对其的爱惜。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汉断了翅膀一样,形式急转而下,如果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的立足点。
刘备军团迟早会被孙权或曹操吃掉,顶多二分天下,哪里来的三分。再说如果法正还在,凭借其才华智谋,东吴必败。
故有说法称道:法正不死便无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