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快评
近日长沙市民政局接到网友投诉,一位海归女硕士龙晶睛创办的公益组织在没有公开募捐资质的情况下募捐万元。此外,有网友质疑其开展的公益“支教”项目曾收取高价报名费,当前有关部门正在依法展开调查核实。此前多家媒体曾报道龙晶睛“连续10年湘西支教”的事迹。事件发酵后,龙晶睛回应:大家对于支教的理解不同,从未说过自己“扎根大山支教10年”,更多的是利用假期时间往返大山支教。对此网友提出质疑:“这是在做公益还是在做生意?”“佛媛之后难道又出现了支教媛?”“短期支教就像跟团旅行,自娱自乐罢了!”支教这一话题又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那么短期支教是否对孩子们毫无裨益呢?对于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说,支教无疑是个利好政策,如“三支一扶”活动,正是弥补地区教育不均衡、推进全社会教育质量提高的有益尝试。与长期支教不同,许多学校及民间支教组织依托假期开展了“短期支教”活动(一般不足一学期的支教时长),该类支教活动的争议相对较多。就教学而言,短期支教确实不能给某个地区的教育带来持续的影响。教育原本不单纯意味着知识性的传授,专业的短期支教能够在父母缺位、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短期支教志愿者们未必都是专业的教育者,但若他们是满怀着热情来到支教地,与当地教师沟通生情学情,以其温暖的陪伴、积极的思路、包容的视野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慰藉,也能帮助孩子们打开认识新世界的窗户。此外不少乡村教师都是教书的同时还要承担家里的农事,短期支教教师的到来,的确能帮他们减轻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一些人将支教作为跳板,不时出现“作秀式支教”“快餐式公益”。高校内,许多学生也将支教经历作为自己参与各类评比的加分项,或是参与保研、去往国外大学进修的“工具”;有的学生将假期支教视为失恋后的“散心地”。一些“有心人”利用短期支教经历“包装”出热心公益的人设,“支教”只为拍拍照片、录录视频,甚至据此吸引流量、力图变现。凡此种种偏离轨道的短期“支教”,不仅对真正用心支教的人而言是一种伤害,还“败坏”了支教的名声。这样的“支教”非但不能给孩子们带来益处,反而会增加当地负担,给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添乱。对于海归女硕士支教事件的